訊息來自:法鼓大學籌備處藝術學院 http://dduart.blogspot.com/
配合「發現印度」佛教藝術講座,規劃2009年1月辦理印度德里-孟買黃金線藝術之旅,行程與景點規劃說明如下:
行程日期:2009年1月8~22日(共計15天)
行程路線:由中印度至西印度,以德里(Delhi)為始,孟買(Bombay)為終,途經北方邦(Uttar Pradesh)、中央邦(Madhya Pradesh)及馬哈拉史特拉(Maharashtra)等。
參訪地點:
桑奇佛塔 (the Stupa of Sanchi)
此遺址位於中央邦(Madhya Pradesh),始建於阿育王時期(西元前三世紀左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遺址,具備僧院、寺廟及佛塔等建築。保存大量精美石雕,刻繪釋迦牟尼佛的傳奇故事,是認識佛教早期藝術的珍貴作品。1989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阿旃陀石窟 (Ajanta)
此石窟位於位於馬哈拉史特拉邦(Maharashtra)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是印度佛教美術全盛的笈多王朝時期的佛教聖地,開鑿年代從西元1至7世紀為止,具備了佛塔、支提、僧院、佛像和壁畫的瑰麗寶庫,於1983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文化遺址。
埃羅拉石窟 (Ellora)
此石窟位於馬哈拉史特拉(Maharashtra),其建造時間為期很長,歷任君主均曾於此興造石窟建築,包括僧院、禮拜堂、寺廟等,其中涵蓋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各在雕刻、繪畫上發展出不同宗教美術特色,可說是印度宗教美術的大寶庫,已於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之中。
卡爾利石窟 (Karli)
此石窟位於孟買(Mumbai)東南一百英里處,是典型的馬蹄形空間和穹竉頂的支提堂(chaitya),始鑿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至西元二世紀才逐漸完成,仿木造和木造結構的混合組合,是初期佛教石窟的特色。
象島石窟 (Elephanta)
此石窟位於於孟買港灣東南方阿拉伯海的加利普利(Gharapuri)島上,分東西兩大石窟群,尤以印度教信仰為主的西方石窟群最為著名,包含五座石刻印度教聖祠,其中壯觀的三面濕婆半身像(Triple-Headed Shiva),以及具多種形式與姿態的濕婆雕刻均是印度教藝術的傑作。1987年列入世界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址。
阿格拉紅堡 (Agra Fort)
此遺址於亞穆納河畔的小山丘上,距泰姬陵約1.5公里,是阿克巴( Akbar)大帝建於1565年,直到西元十七世紀蒙兀兒帝國的沙迦罕王時代才修建完畢。初時主要功能是為了防禦敵人,後來才變成王宮住所。全部採用紅砂岩建造而成,故稱紅堡,是印度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座宮堡外形雄偉壯觀,尚存的精美雕刻讓後人得窺昔日富麗堂皇的風貌。
勝利宮 (Fatehpur Sikri)
此遺址座落於阿格拉城西邊40公里處,又名勝利之城,是阿克巴大帝1571~1585年間精心規劃紀念伊斯蘭教蘇菲教派聖者沙利姆.奇斯蒂(Salim Chishti)的新都。其建築以紅砂岩建造,融合伊斯蘭、印度教與耆那教的風格,擁有6公里的城牆、7座城門,城內皇宮、公眾大廳、土耳其蘇丹宮、社交天井、流動涼水池、後宮、陵墓和印度最大的清真寺。198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化遺址。
泰姬瑪哈陵 (Taj Mahal)

此陵位於亞穆納河畔,是蒙兀兒第五代君王沙‧賈汗(Shah Jahan)為皇后慕塔芝所建造的陵墓。始建於西元1631年,動用印度和中亞等地的工匠大約2萬名,費時23年才建造完成。其樣式融合印度、波斯、中亞伊斯蘭教等風格。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是遊客到印度必訪的景點。
歐察古堡 (Ochha)

此古堡依傍著貝德瓦(Betwa)河,始建於1531年。本為中印度拉傑普特人(Rajput)土邦的舊稱,1500年左右創立。古堡同於卡朱拉霍的淺黃色砂石為建材,斑白的樣貌、天空盤旋的禿鷹等,透露出古老的氣息,不過現在的古堡已成為旅館餐廳的經營型態,這正是近年來印度皇宮古堡熱門的「轉型」經營方式。
卡朱拉霍神廟群 (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

卡朱拉霍是中央邦的一處偏僻的村落,曾為金德拉王朝(Chandella Dynasty,A.D. 950~1203)時期的首都,神廟群則為王朝繁盛時期所留下的寺院、都市遺址。可以劃分東、西、南三大廟群,並以西廟群最為豐富。每座神廟都有令人驚歎的繁複雕刻裝飾著寺廟的塔身,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以「情色」主題的雕刻,雖然整個寺廟群以此主題的雕刻所佔部分非常小,但是大膽的男女交合或人獸交合等情色表現形式,使之有「性廟」的另稱。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
凱拉桑那塔聖廟 (Kailasanatha, Ellora)

此窟為埃羅拉石窟中最出色的石窟,屬於印度教的第16窟。「Kailasanatha」原意是「至高之主濕婆在神聖之山的居所」。據文獻載,當時為了雕鑿這座濕婆神廟,石匠從這座山崖鑿出大約3,000,000平方公尺的石塊,均由窟頂開始往下層層雕砌而成,並進行了繁複的雕刻設計三十餘年之久(A.D. 757~790)。一座石窟所耗的時間與出色地雕刻技巧,將濕婆的各種主題表現淋漓盡致,堪稱舉世罕見。
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New Delhi)

此博物館始建於1949年,目前擁有20萬件展品,涵蓋印度5000年的文化遺產。其中珍貴的有鑲嵌52個象牙雕刻的銀屏、象牙轎、奧朗則布國王手諭、印度聖典的波斯文譯本、耆那教和印度教聖典、泰米爾納都邦瑪哈巴里普拉姆廟中的石雕等。館內藏有敦煌壁畫原作200餘幅。
馬土腊博物館 (Mathura Museum)

馬土腊或稱秣菟羅(Mathura)和犍陀羅(Gandhara)兩處為印度佛教美術活動的兩大重鎮。博物館的館藏非常豐富,主要以馬土腊風格特色的肖像與佛像為主,環形的建築特色將館藏一一的展現。
更進一步的行程安排,敬請期待!
「發現印度」佛教藝術講座簡章
◎ 活動主旨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的法鼓大學,致力於培養學生美學素養,提升校園生活中藝術人文精神的高度,是實踐「心靈環保」相當的重要面向之一。然而,藝術文化環境的養成,除了以校園內各教研單位為主體,要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把一般社會大眾帶領至藝術殿堂,或將藝術結合到常民生活中,更是以推動社會公益參與為己任的法鼓大學努力的方向。未來法鼓大學藝術中心及博物館的運作,更需要凝聚一群熱愛藝文的民眾大力參與,讓藝術人文精神深化於社會各個角落。因此法鼓大學籌備處將規劃一系列藝術人文相關講座課程,藉此建立法鼓藝術志願工作者的種子隊伍。
◎ 課程簡介
首次推出「發現印度」佛教藝術講座課程,特別邀請到國內佛教藝術史知名學者林保堯、陳清香以及陳奕愷三位老師,講授佛教藝術從印度到中國乃至台灣之間的流變。除了介紹佛教造像在古印度的源起之外,主要說明佛教藝術歷經數百年由中亞、西域、河西走廊東傳至中國,歷經魏晉的「萌芽期」、南北朝的「茁壯期」、隋唐的「成熟衰退期」及宋元以降的「轉型期」等幾個階段的發展過程。同時也將帶領學員認識地處亞洲佛教文化圈輻輳地的台灣,自清末移民墾台以降,佛教藝術在台灣的多元面貌。
此外,佛教藝術與佛教經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課程中也將藉由佛教藝術圖像學的講解,讓學員認識佛教圖像構成方式。為了落實研究與實踐並重的創校精神,本課程也將結合印度佛教藝術田野調查的行程,規劃「發現印度」藝術行旅,因此課程中也安排印度重要佛教遺址及博物館的導覽。對於數位時代如何掌握佛教藝術田野圖照採集的工作,以便參予海外田野行旅的藝術志願工作者能夠順利為法鼓大學帶回珍貴的研究材料,本課程也安排一場相關的實務課程,讓學員在賞析佛教藝術的同時,也能學習到豐富的數位知識。
◎ 師資簡介
林保堯
現任: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博士
專長:宗教藝術、區域文化
陳清香
現任: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學歷: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文學博士
專長:中國藝術史、佛教藝術史、台灣美術史
陳奕愷
現任:致理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
學歷: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碩士
專長:傳統工藝美術、民間藝術、宗教藝術、原住民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及數位內容創意加值設計
◎ 講座內容 ( 堂數︱日期︱講題︱講師 )
第1堂︱ 11/08(六)︱ 法相緣起:探索造像歷史長河︱ 陳奕愷
第2堂︱ 11/15(六)︱ 相法東傳:走過漫漫東傳佛道︱ 陳奕愷
第3堂︱ 11/22(六)︱ 黃金盛世:隋唐佛教藝術︱ 陳清香
第4堂︱ 11/29(六)︱ 新生轉型:宋元佛教藝術︱ 陳清香
第5堂︱ 12/06(六)︱ 開台新啟:台灣佛教藝術︱ 陳清香
第6堂︱ 12/13(六)︱ 聖蹟巡禮:印度佛教遺址導覽︱ 林保堯
第7堂︱ 12/20(六)︱ 瑞相題解:佛教藝術圖像原理︱ 林保堯
第8堂︱ 12/27(六)︱ 數位知識:走進佛教歷史田野︱ 陳奕愷
◎ 招生對象:對佛教藝術有興趣之社會大眾及大專院校學生
◎ 招生名額:共計35名
◎ 課程費用:教師鐘點費、場地費、學雜費及講義費全部免費
◎ 上課時間:2008年11至12月每週六下午2:00-5:00
(共計8堂課,24小時)
◎ 上課地點:法鼓山中山精舍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一段67號9樓(民權東路與林森北路口)
電話:02-25911008
交通:捷運淡水線民權西路站,步行7分鐘(地圖)
為響應節能減碳,敬請務必自行攜帶環保杯!